18 9 月 【談創意】如何做個有創意的人?為什麼傳統公司很易被顛覆?
最近在看一本書叫《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》(英文是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 ),內容好有啟發性,作者主要是分享有關創意、創新、創業的想法,希望讀者們,不論什麼崗位都好,都可以變得更有創意。我自己幾鍾意這本書,趁機寫寫讀書筆記分享一下自己對創意的想法。
你可能都聽過不少,大型公司被逐漸淘汰的故事,例如經常都有人舉例說明的智能手機市場,在蘋果公司帶起一場智能手機革命後,以前不少有名的手機品牌都已經變成歷史了。
又例如是香港的電視台TVB,以前曾經風光過幾十年,現時用「苟延殘喘」來形容它應該也不為過吧。死因未必是因為有直接競爭者,只是時代不同了,對於娛樂,對於怎樣去消磨時間,人們有更多的選擇。
如果你是投資者,可能你會用「經濟護城河」來分析,一家公司與競爭對手的距離,例如是:優異的技術、品牌效應、網絡效應、轉換成本等因素。
相關文章:【股票入門16】連股神畢菲特也重視:企業的經濟護城河
【股票入門17】股神畢菲特與狂人馬斯克:關於護城河的爭論
這些因素都很重要,值得去參考,但當中最重要的,始終是在管理、在營運這門生意的人們,包括最低層的前線、做決定的高層。身在其中的人,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。如果企業裡面的人,都是「Hea做」,好快公司就會拜拜。如果公司裡面都有熱情,有不斷創新的冒險風氣,公司就會不斷成長。
但既然大家都知道,營運一門生意要有創意要創新,難道大企業的人就沒有創意嗎?
非也。
創意人人皆有,只不過,做耐了,人對身邊的事物就會習以為常。用直覺去做事,亦都對身邊的問題,視而不見。我自己都會這樣,有太多習以為常、想當然的假設。
因此,作者Tina Seelig就話,首先,我們要打開雙眼,細心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,才能夠清楚界定問題。不要當局者迷。
書裡面舉了一個例子,以前心臟血管塞咗,唯一的方法是做動脈繞道手術,但這種方法風險高。後來,新技術氣球擴張術(Balloon angioplasty)研發出來,醫生可以將氣球放入血管,讓血管擴張,從而打通阻塞的動脈,這種新技術是風險較低的非侵入式手術。但剛推出時,這技術受到當時的醫學界的質疑,尤其是做動脈繞道手術特別勁的外科醫生。經過一段時間,醫療效果愈來愈好,才終於廣被接納。
我們好易受到自己的過去所影響,可能是學歷,可能是以前成功的經驗,令到我們不易接受新的東西。
第二個要點是,想清楚自己的一切設定,然後,嘗試顛覆所有設定,挑戰這止設定。
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不少規則規範,來自政府、學校、家庭、朋友。這些規範可以令到社會井井有條地運動,從而不會傷害到彼此的利益。
好多時候,別人的期望,別人的想法,漸漸變成我們自己的一部份,為自己的周圍畫下了很多假想的界線。
我們透過職業、收入、居住地區、開的車型、教育程度、甚至是星座,來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而每一種定義都把我們困在一些特定的假設裡,自認是什麼樣的人,可以做什麼事情等等。
可能從小到大,就覺得只有讀好書、升到大學,有份人工高的工作,就是成功人生。
可能因為家庭背景是醫生,所以下一代都一定要做醫生。
試想想,如果這些規則都只是一些建議而已呢?
如果我們挑戰這些潛藏的設定,會怎樣呢?
如果我們脫離既定的軌道,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?
很多願意打破規則的公司,最終成為成功的公司。
一定要坐Taxi嗎?讓街上大量陌生人的車,變成人人都可以呼喚的載具,於是有了Uber。
旅行一定要住酒店嗎?人們害怕住陌生人的家?Airbnb誕生了。
太空服務成本高昂?太空生意只能是國營?於是馬斯克搞了個SpaceX出來。
現實上有五花八門的規則,有沒有一些極具創意的方式,讓我們可以越過這些規則,達成目標?
跟隨預定好的路前行,當然會舒服,也有安全感,但願意挑戰假定,往往會發生更有趣的事,這種心態的改變,可以激發出巨大的能量,你的宇宙中,會浮現出無窮的可能性等待你去探索。在你面前的不是一條人們為你鋪排好的道路。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